在片中,亚当一再地强调,马拉拉的父亲,是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萨胡丁·优素福·扎伊不仅是斯瓦特河谷私立女校的校长,同时,他也是当地著名的人权活动家,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演讲、抗议和游行。他在采访中说,“在我们这种国家,爱哭的孩子才会有奶吃”。亚当对他的评价是“一位有野心的父亲”。
面对女儿想成为一名医生的理想,萨胡丁显得不以为然。“我看到了我女儿身上巨大的潜力,她应该成为一名政治家,而不是医生。”
2009年5月,巴基斯坦政府军进驻斯瓦特,全市人民被紧急疏散,马拉拉一家也被迫背井离乡。马拉拉随母亲住在亲戚家,与在外组织抗议的父亲分离数月之久。她深爱她的爸爸。在他们还住在斯瓦特的时候,爸爸外出的夜里,她常常担忧他的安危,担忧他像街上那些可怜人一样被塔利班五马分尸,担忧自己再也见不到爸爸。她常常在夜里惊醒,跪在地上向真主祷告。所以在她和父亲分离的这几个月中,思念和恐惧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马拉拉。这时,她跑来告诉亚当,我改变我的理想了,我爸爸说我应该成为一名政治家,我要成为政治家。
然而爸爸在奔波和忙乱中却忘记了她的十二岁生日。她发短信说,“爸爸,我收到很多祝福,我因他们而快乐,却没有因你而快乐。”
7月底,他们终于可以团聚、返回家乡斯瓦特了。在回去的车上,面对镜头,马拉拉显得情绪低落、一言不发。爸爸说,“这样不好,你应该显得兴奋一点。”记者说,你不必装得兴奋,告诉我,你为什么不开心?她说,我担心塔利班会还会回来,我们就又回不了家了。
在几个月未回的家中,马拉拉和弟弟发现他们的宠物鸡死亡,顿时失声痛哭。亚当说: “我猜,是几个月来的焦虑、思念的混合摧毁了她,直到这一刻,我才意识到,她只是个12岁的孩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