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网约车安全审查机制
与传统出租车模式相比,网约车确实更具独特性。
从用户安全角度看,网约车出现的好处在于,它将形成可视化以及能够实现GPS的实时监控,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用户安全。在APP中,滴滴还设置了紧急求助按钮,报警可直通公安部门。有数据显示,Uber在进入芝加哥运营后,该城市与出租车有关的犯罪率下降了20%。
但另一方面,网约车严重依赖线下交易,平台技术层面的漏洞也更容易被利用。在线下交易时,更偏重考量人性和信任。
事实上,滴滴顺风车车主杀人案件并非孤例。AI财经社从中国裁判文书网获悉,2017年5月14日,30岁的甘某(女性)通过滴滴出行预约了一辆从重庆市永川区前往巴南区的顺风车,因迟到以及对路线不熟悉等原因与22岁的车主周航发生口角纠纷。周航心生怨气,用车内放置的红布和风筝线对甘某的颈部通过缠绕的方式进行紧勒,并使用麻绳对甘某的手脚进行捆绑。当晚驾车将甘某抛弃至公路边涵洞下。经法医鉴定,甘某系机械性窒息死亡。
此外,网约车真实牌号与平台上显示的不一致的问题,也被不少乘客投诉。有网友质疑,作为国内第一大网络约车平台,滴滴在对于司机资质的把控和监管上存在明显漏洞。
2016年,深圳市也曾出现过类似惨案。5月2日晚,深圳一名24岁的女教师搭乘滴滴顺风车返回学校,在路上司机对女乘客进行抢劫,之后将其残忍杀害。滴滴方面的信息显示,当时该司机通过了平台审核,但案发车辆的牌照系潘某临时伪造。根据警方的调查结果显示,受害人在发现车牌和平台信息不相符时,选择了在平台上取消订单,并继续乘坐。
这是顺风车平台几乎无法避免的线下交易情况,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拼车软件都存在多多少少的跳脱平台交易的订单。快车也存在车牌不符的情况,甚至,某种程度上而言,网约车极其依赖线下交易,目前的技术几乎无法从本质上实现车牌跟踪。
因此,除了审核把关之外,滴滴也只能通过口头来呼吁用户,一旦发现车牌不符,乘客可选择拒绝乘坐,并进行举报。尹富强律师也建议,消费者不应过于信任平台,应当注意自身风险评估,仔细确认实际车辆与所预约的车号牌是否一致,“如果平台出现了某一辆甲号牌的车,但是最终司机开的是乙号牌的车,这种情况更多是事主(消费者)的审核义务。”
但另一种存在的情况是,审核平台仍有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有多位司机曾向AI财经社表示,有专门的第三方平台办理代注册业务,其中包括伪造车牌等个人信息。
今年3月12日,美团打车上线时,一位上海的司机曾表示,为了获得美团打车的车主注册资格,其花了1200元钱伪造了个人信息才得以上线接单。
不管哪种情况,在一系列事故之后,滴滴这类日订单辆超过2000万的大型平台,面临的安全问题和社会舆论的考验会更加严峻,对待乘客安全的态度也需要更加重视。
“如果披露出虚假的信息,而平台又没有达到承诺的水平,导致消费者基于对平台的信任在经济或人身方面遭受损害,平台则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尹富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