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网 > 说事儿 > 野炊误传为抢小孩 网警辟谣

野炊误传为抢小孩 网警辟谣

摘要:经核实,2018年5月20日16时30分许四个青年(两男两女)驾驶一辆白色轿车到巩昌镇牙河村坡儿社附近野炊。20时许,三名牙河中学学生路过四青年野炊地点后,误以为野炊的两男两女是“抢小孩的坏人”,并将
野炊误传为抢小孩怎么回事儿 “牙河村有抢小孩的坏人”消息不实!

梳理不难发现,这类病毒式裂变的谣言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画面、言语极具冲击力,满足猎奇心理,如熊熊烈火、血腥暴力等元素;二是所含信息中没有明显的地区标识,制谣者可以轻易把谣言“本地化”;三是主要靠点对点接触式传播。

记者亲测发现,公号文章的“投诉”选项中有不实信息这一项,但在微信对话框中勾选一条谣言,却无法直接举报。一些受访者认为,不能直接在对话界面对谣言本身进行举报,为谣言在各社交群、好友间点对点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

“灭谣”难度大须多方合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常有虚假信息经网络放大、迅速发酵。受访公安人员及专家分析,谣言之所以难灭,主要因为“转得轻易”“管得不严”“罚得太轻”,亟须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自媒体用户等形成“灭谣”合力。

受访专家认为,社交平台企业须担负更多社会责任,加强技术能力、加大监控力度,要加强对失实、虚假信息的过滤,尤其在传播前期要严格把关,如在点对点、社群传播中发挥更大作用,不要等谣言泛滥再试图遏止。

办案民警告诉记者,网络谣言打击难度大,办案成本高,而对造谣者处罚太轻。

目前,我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对散布谣言有具体处罚措施,但有关专家认为,对数量庞大、生命力旺盛的网络谣言而言,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很低。因此,专家和公安部门呼吁,加大对造谣传谣的法律惩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