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日渐溃烂、流脓的右手臂,姚先生一家人陷入了绝望。
来来回回看到十来家医院,小医院大医院都查了,为啥不见好不说,还越来越严重了,照此下去,这只手臂保不住了啊!
一波三折查出“元凶”
走投无路之时,姚先生的一个亲戚跟他说,要不去浙大一院试试,他们在结核治疗方面很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姚先生来到了浙大一院。
浙大一院感染科结核病房田雪丽医生接诊了姚先生,了解了病情后,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可能存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的可能,于是在原方案基础上增加了药物治疗。
田医生告诉记者,大部分抗酸阳性的患者考虑是结核,但是,近期科室统计的数据是,抗酸阳性有近30%是非结核分枝杆菌。
经过11天的内科抗炎对症治疗,感染病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右手掌侧及背部持续流脓性分泌物并没有好转,瘘道清晰可见,MRI提示脓肿范围广泛,多发分房样脓肿形成,感染累及骨骼肌腱。
当时,姚先生的整个手腕可以用“惨不忍睹”、“不忍直视”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单靠内科治疗是无法治愈的,必须依靠多学科的力量。”田医生说。
随后,医院立马启动了多学科协助作诊治(MDT),给姚先生带来了治愈希望。
在医务部MDT中心的组织下,由放射科、骨科、手外科、感染科专家一起讨论制定详细有效治疗方案。各位专家讨论与分析后,认为患者感染海分枝杆菌的可能性大,
到这时,“元凶”终于浮出水面。浙大一院感染科副主任徐凯进团队对姚先生脓性分泌物进行分析后发现,原来正是这个小小的致病微生物——经海分支杆菌闯的祸。
徐凯进主任医师说,这是一种机会致病微生物,其传播途径并非像结核分枝杆菌那样通过呼吸道传染,因海分枝杆菌适宜生存温度为30摄氏度,在人体内无法正常生长,因此其毒力和传染性对人来说并不是很强。
但是,有时会在肢端(手、脚趾等)感染形成肉芽肿,在个别免疫能力差的人身上会产生不可想象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