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几年,“药荒”轮番上演:2011年,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出现全国性紧缺;2012年,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短缺;2013年,治疗甲亢的“他巴唑”断货;2015年,心外科用药“地
为何救命药频遭降价死 哪些常见药中了枪?
一降价就消失?其实是换个包装,重新报价
有些看似消失了的药品,其实只是“换了个身份”重新出现而已。有媒体报道,我国曾上演过每年批1万多种“新药”,同一成分“死而复生”、“此死彼生”的闹剧。
力诺药业市场营销经理张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降价死”其实是假死,是换包装、换“马甲”。老百姓大药房连锁(山东)有限公司采购部部长唐小辉介绍,当时“死掉”的主要是那些实际成分不变,换包装、改剂型、变规格、造新名后重新报价的品种,在当时情况下,只要有变化,就可以换名,就可以提价。
很多企业纷纷在创“新药”上做文章:把原来的每瓶100片的大包装,换成每板10片的铝塑装;原来的粉剂改成片剂、针剂、胶囊、缓释片;每片含有效成分150毫克的变为50毫克、1克……药的主要成分及疗效差别不大,可价格一下就翻了十几倍,使原来相对利薄的品种,被动出局。
不过,如今这种换马甲的“假死”现象正在减少,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操作的日益规范,现在药品申请换规格的费用已经与申请新产品相差无几。药号批文成本的提高使换“马甲”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