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我每天的生活十分简单,很少应酬,平淡而有规律。早上六点起床,锻炼一个小时左右。先做做自创的体操,再散散步。接着就是吃四十多年不变的早餐:四片面包涂果酱。在外人看来,我不懂得享受,生活刻板,所谓三分迂腐,七分过时。
我的饮食既定时且节制,不刁嘴挑吃,对食物唯一的要求便是营养。因此两碟青菜豆腐对我来讲已经很满足了,总觉得比满桌子的山珍海味要好。我的寓所离地铁站很近,到田氏企业中心附近也有地铁站,所以我直到今天,还经常会乘坐地铁上班。儿女们要来接送我,我都尽量劝说他们没有必要,只要身体许可,我还是不想烦扰他们。
田家炳与田家五位公子合影
“人生要对社会有益,甚至不惜损己利人”
记:田老,您被世人尊称为大慈善家。从1982年捐出10余亿港元创办田家炳基金会至今,几十年如一日支持教育,有人称您为“百校之父”。有人说:教育是医愚。您如何看?
田:大慈善家我还不敢当,媒体对我的过誉之词总让我内心不安。教育为百年树人大业,中国要振兴,必须科技昌明,而科技还有赖于以教育为基础。我选择了捐资教育来回报社会,更每每以“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为念,呼吁大家共同重视教育。
记:改革开放以来,您共为梅州捐建慈善项目近300个,成为我市捐资项目最多的侨胞。有人说您散尽家财做慈善,这是为什么?
田:2000年,我把5600多万港元的卖屋收入用来支持了20多间中学的建设。今天回想起来,把个人享受的东西,拿来造福后人,发挥了更大的社会效益,即使是损己利人我也从不感到后悔!
慷慨捐献做些公益事业,不但广大民众受益大,自己精神上也可获得无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不少无形的收获是意想不到的。我们不妨将自己捐资兴办的公益,看作是自己的辉煌事业,是恒久的,是受人尊重的,既立德,又立名,可说是最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