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网 > 说事儿 > 当心!别让手机APP"偷"走你的隐私

当心!别让手机APP"偷"走你的隐私

摘要: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超八成受访者曾遭遇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好消息!个人信息保护将专门立法】根据中国人大网10日公布的《十三届全
个人信息保护将立法 好消息!

网络时代侵犯个人信息有哪些“套路”?

在网购过程中,很多用户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套路”,泄露个人信息。信息被泄露者不是被各种电话、短信骚扰,就是可能遭遇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等。有的不法分子会以虚假的低价商品做诱饵,以假乱真,步步设坑,只要消费者扫描了已经植入病毒的二维码,个人信息就会被盗。还有不法分子在网络后台就能获取用户银行卡账号和密码,一旦用户下载了植入恶意程序的软件,银行卡里的钱就会“不翼而飞”。公共场所的WiFi安全防护功能比较薄弱,任何用户名和密码都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盗取的对象,包括网银、支付账号和密码等各种信息。

如何防止个人信息泄露?你需要了解这些知识点

为防范个人信息泄露,网上购物要尽量到正规、大型网站,切忌点开来路不明的“小网站”“小弹窗广告”,不随便点击聊天中对方所发来的链接。尤其是涉及银行账户和密码时,要三思而后行,谨慎使用。生活中,快递单、火车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票据需要妥善处理,如果被不法分子获取,更容易增加上当受骗的可能性。此外,处理旧手机时,一定要清理内存和信息,避免隐私泄露。身份证等证件复印时也一定要写明用途,防止被他人利用。

隐私泄露悄无声息,腾讯手机管家揭秘隐私泄露途径

谈到隐私信息泄露,先了解其泄露的渠道,才能有的放矢去整治和防范。近日,腾讯手机管家发布了《智能手机生活:支付病毒隐私泄露报告》,揭秘了生活中隐私信息泄露的最常见的方式。其一,用户的生活习惯可能会无意中泄露个人信息,比如社交平台分享的照片暴露地理定位、在线测试填写个人信息、忘记处理的快递单以及手机丢失等,其后果可能导致骚扰诈骗。

其二,不法分子也盯上了宝贵的“个人信息”,在利益的驱使下,利用黑客技术攻击数据库、搭设虚假WiFi和风险WiFi、恶意传播包含木马病毒的二维码、钓鱼网址等手段去窃取用户的隐私数据。与此同时,人为倒卖信息、网站漏洞、智能硬件漏洞也同样会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