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网 > 说事儿 > 当心!别让手机APP"偷"走你的隐私

当心!别让手机APP"偷"走你的隐私

摘要: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个人信息泄露总体情况比较严重,超八成受访者曾遭遇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好消息!个人信息保护将专门立法】根据中国人大网10日公布的《十三届全
个人信息保护将立法 好消息!

盘点隐私信息泄露带来的危害,这些场景细思极恐

随着隐私信息泄露带来的电信网络诈骗事件的曝光,大家对隐私信息泄露的最直接的印象是骚扰诈骗。此前曾有网友反映,自己刚刚买完房,就开始接到各家装修公司的电话,3天内接到了上百通装修公司的电话,不胜其烦。

实际上,除了饱受骚扰电话的困扰外,隐私泄露更严重的后果是电信网络诈骗。此前曾发生过一起“假冒公检法”诈骗案件,受害人王某接到某公安机关打来的电话,称王某涉嫌帮助别人洗黑钱。由于对方清楚地说出了他的身份信息,并且“通缉令”上有王某真实的照片和身份证号,王某深信不疑,立马转账以洗清嫌疑。但其实“通缉令”和所谓的“民警”都是假的,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并针对特定的用户准备相应的诈骗“话术”。

隐私信息泄露治理是关键,亟需各方联动治理

隐私信息泄露保护是长期以来探讨的话题,但近几年来隐私信息泄露事件屡屡见诸报端,由隐私信息泄露引发的电信网络诈骗,也成为损害公民利益的“社会毒瘤”。那么,如何治理才行之有效呢?

首先,国家各部门多措并行,防范隐私信息泄露。2017年《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网络个人信息纳入法律准绳,严厉打击非法窃取、贩卖用户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今年两会期间,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提出,今年将对未实名制快递的边远地区实现全覆盖,并对信息采集、传送、处理、保护、消除进行闭环管理。

其次,企业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方面,不断升级大数据保护技术,也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其中,一些金融企业进行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收集时,首先都会征得用户授权;运用前沿的大数据风控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通过科技手段保障用户信息和财产安全。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纷纷实现了注销机制,用户对长时间不用的网站或者APP进行注销,防止碎片化的信息资料泄露。

最后,对用户来说需要提高自身保护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对身份证复印件、快递面单等包含个人信息的物品进行妥善处置,使用腾讯手机管家等安全软件进行隐私防护,避免风险WiFi、钓鱼网址和木马病毒等窃取隐私类的风险,全方位防护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