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网 > 说事儿 > 高锟为什么不回国

高锟为什么不回国

摘要:1966年,高锟发表了论文《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证了玻璃介质能够完成光线传播的条件,并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传播介质并用于通信的理论。在光通信史上,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但遗憾的是
光纤之父高锟逝世 光纤之父高锟的故事

据环球网报道,9月23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逝世,享年84岁。高锟一生最大成就,莫过于发明光纤通讯,亦因如此,他有“光纤之父”之称,享誉全球。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益新曾评价道:“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位乐于助人、热心桑梓的谦谦君子。”

高锟于2003年确诊脑退化症后,行动和认知能力受到很大影响。2009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他来说,可算是“迟来的奖项”。

在此,感谢高锟校长为世界通讯行业以及慈善事业做出的贡献。

本文转自公众号“ 以光为鉴”。

在全球宽带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也许6000公里的海缆系统已经显得稀松平常,但通信圈人士知道,这已经是光通信史上排的上号的光缆系统长度。也或许有人问,从非洲到南美洲的通信,难道不可以走卫星通信吗?其实走卫星通信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32Tbit/s这样的大带宽是目前卫星通信难以企及的,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卫星通信的空口通信损耗太高,并且不是太稳定,性价比很低。

卫星通信的损耗高,性价比低,难道光通信就没有损耗?其实如果回顾光通信的历史就会发现,最初光通信的损耗几乎是大到令科学家们一致心灰意冷的地步,几乎等同于放弃。

这个时候,我们会更加怀念起一个人。他就是光纤之父——高锟。

无论是大到国家的宽带计划,如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小至街头巷尾常说的光纤到楼、光纤到户,现代的信息科技已经和光通信难解难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光通信,我们将无法享受到上网看电影的乐趣,也享受不到3G、4G,以及即将到来的5G移动通信的各种福利,尽管移动通信在接入的层面不需要光通信,但传输却是离不开的。

前一页 1 2 3 4 5 6 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