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网 > 说事儿 > 高锟为什么不回国

高锟为什么不回国

摘要:1966年,高锟发表了论文《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证了玻璃介质能够完成光线传播的条件,并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传播介质并用于通信的理论。在光通信史上,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但遗憾的是
光纤之父高锟逝世 光纤之父高锟的故事

在此之后虽然也出现了多种传播介质,可以让光线在其中转弯,但衰减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每三米就衰减过半的性能也之能应用于医用内窥镜。

1966年,高锟发表了论文《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证了玻璃介质能够完成光线传播的条件,并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传播介质并用于通信的理论。在光通信史上,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但遗憾的是,论文发表以后却如石沉大海,业界对此毫无兴趣。

在此我们也肯定猜到,如果高锟就此放弃,就不会有后来的光通信。那么是什么因素造就光通信后来的辉煌,而高锟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轨迹?这就得从高锟的童年说起。

高锟生于上海,高锟的祖父高吹万是一位晚清的诗人,与常州钱名山、昆山胡石亭齐名“江南三名士”,并且与柳亚子交往深厚。他自称为“闲闲山庄”的庄主,并自撰门联一幅:“苟全性命于乱世,别有天地在人间。”

高锟年幼时接受旧式的私塾教育,直至十岁时进入一所西式学校学习。那是一所旅法留学生创办的学校,学校透出的自由民主科学气息深深影响到了童年时的高锟。

在这张难得的照片之中,坐在中间的为高锟。幼年时的高锟对科学充满了兴趣,六年级时便开始做化学实验,他与好伙伴周同学一起成功地通过电解水制备了氢气与氧气。除了化学实验,高锟对无线电也颇有兴趣,他和周同学因此又走进了无线电的新天地。而无线电的科技实践也在高锟心里埋下了电机工程的种子。

在高锟的中学时代正赶上内战,高锟家人为了躲避战乱于是辗转来到香港。高锟以全港前十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并选修电机工程专业。后来高锟又远渡重洋来到英国就读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在这个学院已改名为格林威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