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毕业以后,高锟进入了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而此时也正是通信行业正在酝酿激变的时期。高锟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工作的头两三年专注于高频波导管的研究工作。在研究中,高锟发现高频波具有更高的信息容量,但其特性导致在空气传播过程中损耗过大,需要采用特殊的空心线缆进行定向传播。
在1959年,激光的横空出世让业界看到了新的希望,但信号衰减的现象依然得不到解决,因此其特性并不足以作为远距离传输的载体。但高锟并没有放弃其他传输介质的研究,此时高锟已经在攻读博士学位。
经过多年的研究,高锟得到一个重要的理论发现:透明材质中的杂质才是造成衰减率过大的主要原因。同时光纤的构想已经在高锟脑海里成熟,但他也明白,理论中衰减率低于20 dB/km的光导纤维当时根本没有厂家能够生产。于是高锟跑遍了世界各地的大型玻璃生产企业,说服他们开展相关的研究。
此时大多数的企业都不愿意花高昂的成本研发超纯净玻璃纤维,毕竟做更有商业价值的玻璃器皿更有实际意义。高锟不得不自己动手,成为玻璃工艺专家,并与企业的研发部门一起探讨研究可行的高纯度玻璃制造工艺。为此高锟甚至找到了当时公司的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
根据高锟发表的论文,美国康宁公司开始了研发光导纤维。康宁公司是美国著名玻璃生产商,也是当今智能手机屏幕大猩猩玻璃的生产商。到了1970年,终于制造出了符合理论的低损耗试验性光纤,由此开启了光通信的时代。
让我们在此也回顾中国光纤发展走过的50年花光流年。
1966年,高锟博士发表了《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并制造出世界第一根可用于通信的光导纤维。
1973年,中国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开始研究光纤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