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网 > 说事儿 > 高锟为什么不回国

高锟为什么不回国

摘要:1966年,高锟发表了论文《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证了玻璃介质能够完成光线传播的条件,并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传播介质并用于通信的理论。在光通信史上,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但遗憾的是
光纤之父高锟逝世 光纤之父高锟的故事

1979年,赵梓森教授拉制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根实用光纤。

1980年,多模光纤通信系统开启商用化,传输速率达到140Mbps。

1982年,中国邮电部光纤通信重点科研工程“八二工程”在武汉开通。

1990年,单模光纤通信系统进入商用化阶段(565Mbps),数字同步体系(SDH)的技术标准开始制定。

1997年,采用波分复用技术(WDM)的20Gbps 和40Gbps 的光纤产品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1999年,中国生产的8×2.5Gbps WDM系统首次在青岛至大连开通。

2005年,3.2Tbps超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在上海至杭州开通。

2012年,中国的光纤产能已达到1亿2千万芯公里。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揭晓,高锟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同获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这是一份迟来的荣誉,高锟在科学上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让世界能够更快进入到信息爆发的时代。而现在谈起“光纤之父”的称号,高锟博士也并不在意。早在2003年,花甲之年的高锟被确诊患上阿兹海默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症)。

经过半个多世纪对科学的孜孜以求,即便已经获得诸多科学的桂冠,但高锟对纯真的追求一如既往。尽管他现在的智力在逐渐退化,变得像孩子一样单纯,渐渐他会记不起自己曾经有过了不起的贡献,忘记了掌声和鲜花,甚至记不起光纤,但纯真的笑容将停留在脸庞。

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高锟获特别安排,免除走到台中领奖、鞠躬三次的礼仪,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破例走到他面前颁奖。高锟说了“谢谢”,这是他接到奖章与证书后说的唯一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