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上月 15 日下午接到冯导电话的,电话中冯导说他关注到我的博客,里面有些素材可用,并约我一周后到电视台录像。尽管感觉有点突然,但我欣然答应。
17 日下午 1 : 30 分,我正在社科院准备倾听《创新与理论》论坛报告,接到《往事》栏目主持人张己的电话,我和主持人进行了节目录制前的先期沟通。
21 日下午 1 点,我应约到了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节目采访现场, 1 : 15 分,节目开始录制,尽管我没有什么准备,但因为是自己知青年代的亲历往事,所以在二个多小时内,我的讲述几乎没有停顿,一直到 4 点,因现场要录制纪实频道的另一栏目《风言锋语》,我的述说才结束。
后期制作,冯导坦言,受节目篇幅限制,访谈内容斟酌再三 , 难以取舍,很多叙述只能忍痛割爱。《往事》栏目以前一般是一集,后来有上下两集,但最高纪录一般不超过三集,本来我的访谈计划也是做成三集,分三天播放的,现在预告为二集。我认为这不在集数的多少,作为一名普通知青,能登上上海电视台这个立体媒体中的航空母舰,讲述我们知青往事,这里面的意义何止重大。
衷心感谢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感谢冯导。我还要感谢主持人张己小姐,在录制节目时,口口声声称我为老师,非常尊重我。节目录制完时,还抢前一步,要搀扶我下台阶。在年轻人的眼里,我们真的成了前辈。
作为人生中的一个重大经历,我会牢记这段接受纪实频道《往事》栏目采访的过程,初次经历这次访谈,感觉如同电影是一桩遗憾的艺术一样,自感在讲述时语速太快,表达时有些词不达意,过于激动,有些紧张。毕竟写作和讲述是两回事,前者比较从容淡定,后者比较仓促凌乱。
需要声明的是:知青时代的故事有共性,更有特性,各地知青及每位知青间的经历有所不同,身处位置,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即使在云南农场,哪怕是分场和各连队之间,情况也有所不同,感受也就不同。对我所述感觉如有存在差异之处,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