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艺术学院,她师从著名的声乐教育家老师王音璇,主攻民族唱法。据她当年的同学徐承跃回忆,“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小妹妹”在全班年龄倒数第二,但舞台感觉非常好,“气场很足,大概是因为父母都在剧团、文化馆工作的缘故,她从小就接触舞台,因此看上去比我们都有经验”。
1980年,她跟随王教授到京参加“全国民族民间唱法会演”, 以《包楞调》、《我的家乡沂蒙山》等歌曲轰动了北京,当时《北京音乐报》曾评论称“民族唱法,前途光明,后继有人”。一时间,许多单位都想把这个年仅18岁的新秀挖过去。时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歌舞团团长的孙正抢先了一步:“当时我们歌舞团接到一个任务,出访北欧6国进行友好访问和演出。那时彭丽媛还年轻,也认为这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就作为演唱民歌的青年歌手借调随团出访。出访期间,团里就为她办好了工作关系,这样等她一回来,就穿上了军装。”
对于绿色军旅的向往,也许是彭丽媛作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之一。彭丽媛的姨父是黄埔军校出身,舅舅也去了台湾,父亲曾在“文革”时被打成右派反革命,在那时的她看来,穿上一身橄榄绿,能获得让自己扬眉吐气的政治身份,到处自由歌唱。
1981年,彭丽媛收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寄来的进修通知书。入学第一天,她被分到一个非常拥挤的平房里面,十几个人一间宿舍。“那时都是在临时搭的防震棚里上课,五六个人用一个琴房,我为了抢琴房,曾经跟我们器乐系的同学李树萍打过好几次架,每次都是我赢,我现在都觉得对不起她。当时大家也互相攀比,不是比钱和地位,也不是比谁去傍大款,而是比谁学习好,考的分数高。那时候学习风气实在太好了。”彭丽媛回忆说。在中央音乐学院期间,同学送了她一个外号“三点一线”,就是“琴房宿舍食堂。”
在这所音乐学府,彭丽媛被安排到金铁霖班里,学民族声乐。在这位先后教出过宋祖英、董文华、张也、阎维文等歌唱家的名师手下,她系统地学习了科学发声等技巧。在随后的9年中,先完成了声乐本科的学业,又在1990年通过论文答辩,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成为我国首位民族声乐硕士。
著名画家靳尚谊创作于1984年的一幅油画《青年女歌手》即是彭丽媛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期间完成。当时彭丽媛正在读该校研究生,应靳尚谊之邀,利用周末闲暇时光客串了一回模特儿。画家和画中人都没有想到,他们是在为30年后的中国第一夫人绘制重要历史形象。
1984年,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春节联欢晚会”上,身穿红色大蓬裙的彭丽媛登台唱了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从此,彭丽媛这个名字红遍大江南北。也就是在这一年,她由前卫歌舞团调入了总政歌舞团,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平台。
军旅歌唱家
在彭丽媛二十多年的演艺生涯中,除了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巡演外,她几乎每年都会下部队或前线,为子弟兵们表演。
“我记忆最深的是1984年去老山前线。那时我弟弟彭蕾正在那儿打仗,我则在音乐学院上课。总政余秋里主任听到前边反馈过来的信息:总政歌舞团名演员为什么不来?我们需要彭丽媛这样的人!一道命令下来,我就跟学校请了假。”
那次,她和阎维文、柳培德等人戴着钢盔,坐着吉普车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颠簸了七个小时,到了老山主峰,又一路唱到离前沿阵地只有四米远的猫耳洞里。“从猫耳洞出来,陪同的人告诉我们不能往两边走,都是地雷,碰上一个就完蛋了,得特别小心地走羊肠小道。”彭丽媛一向自认坚强,但听着不远处大炮“咚咚”声和机枪的“哒哒”声,还是难免发怵:“说实在的心里也挺害怕:我这么年轻,还没有男朋友,万一一个冷弹打过来把我打死,一生也就这么短暂地没了。不过我更多地想到,这也是命运,该死的不想死也得死,不该死的想死也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