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阳刚。军事文化建设、军事文艺创作,必须“姓军”,必须具有强烈的“兵味、战味”。军事文化诞生于战火硝烟,成长于艰苦卓绝。军事文化的铁血阳刚与生俱来。这是它又一个鲜明的文化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一特质,使军事文化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每当舞台上军旗猎猎、军号声声、军歌铿锵,台下的观众就会热血贲张、斗志昂扬。我军的文化以革命英雄主义为其主基调,充满铁血阳刚之美。然而,曾几何时,软绵绵的东西,轻飘飘的东西,不伦不类的东西,开始在军中流行。有的军队文艺团体,热衷于与地方合作商演,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编演爱情题材的大型历史剧目。习主席要求我们,要培养“有血性”的军人。传承军事文化“红色基因”,就是要把“血性和阳刚”,把“兵味和战味”,作为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的“主基调”,锻造体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战斗文化”,为培育“有血性”的新一代军人提供精神熔炉。
情注官兵。习主席强调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民穿上军装即为兵,兵脱下军装即为民。把习主席这一基本要求运用到军事文化建设上,无疑就是要坚持“为兵服务”的根本方向。士兵是军队战斗员的主体,是战斗力的基础和承载。军事文化建设面向基层、为兵服务,历来是我军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然而,在文化领域不良风气影响下,军事文艺的“离兵现象”也突出出来了。有些同志受利益驱动,热衷于非军事题材的创作,热衷于到报酬丰厚的地方演出。有的不下功夫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创作的作品脱离军队实际,凭空编造,漏洞百出。有的把下基层演出当做临时任务,蜻蜓点水。军队文艺工作要以主要精力、甚至全部精力,围绕强军目标搞建设、搞创作、搞演出。军事文艺必须改变“离兵现象”,必须发扬“情注官兵”的优良传统,满腔热情的学兵、写兵、演兵、唱兵。基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兵服务作品百花满园,才是军事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
拒腐不沾。我军文化的“红色基因”,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不良风气的顽强抗争中,才得以保持和传承的。这种抗争有时激烈,有时缓和,但从未止息。72年前,毛泽东之所以在宝塔山下召开文艺座谈会,就是由于大量来自“国统区”的文化青年涌入延安,带来不少错误观念,党的文艺战线面临诸多挑战,急需正本清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确定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但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文艺领域的思想交锋呈现空前激烈的态势。习主席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再次召开文艺座谈会,针砭时弊、扫除阴霾,拨正航向、吹响号角。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战斗。习主席在讲话中指出的“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的“五化”,“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三洋”等错误倾向,箭箭射中靶心,句句击中当前文艺领域错误思潮的要害。我军军事文化建设,作为党领导下的一块坚强阵地,一定要带头响应习主席号召,拒腐不沾,敢于“亮剑”,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彻底清除错误文艺思潮侵蚀影响,确保军事文化“红色基因”永远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