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是中国舆论场颇为顽固的惯性:只要有一件轰动的事情出来,其政治意义就会放大到极致,很难以原来的规格落地。由于毕事件涉及毛泽东、解放军等核心政治元素,辩论的最激烈部分根本刹不住车,斗争的双方似乎一定要把对这件事上升为“两条路线的斗争”。
毕福剑风波当然很深地触及了政治及道德问题,但我们认为,舆论场上围过来的海量争论和斗争不应变成这一事件的重心,从而主导处理这件事的方法和原则。
大多数舆论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谁也不能将自己的主张视为社会正义的标准。不断发现的新细节显示,前几天关于上传毕唱评视频是“告密”的说法越来越站不住脚,此外“言论自由说”也与这事情的场合及逻辑对不上号。
目前最激进的主张也没有要求对毕“法办”的,社会主流意见是认为毕的不雅唱评与他的身份和当时所处的场合完全不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严重对立,即使普通人在一般场合那样做,也是让人很不愉快的。毕承担相应责任,天经地义。
至于毕究竟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还是应由央视全面调查后,依据党纪法规、央视台规及有关原则合理决定。其实这也是依法治国涵义的一种引申。我们期待看到央视的原则性,以及该台管理层的大智慧。
可以预见,无论那个决定是什么,都会有一些人表达不满,并对它做新的“上纲上线”。但这样的后续炒作大概不会维持太久,其最初的高潮很难再现。因为公众不是傻瓜,大家出于各种原因感兴趣的内容基本都知道了,再要把轰动性拉起来,就与“毕福剑”没多少关系了。那样的炒作究竟有什么其他目的,将愈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