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典网 > 娱乐八卦 > 赵本山被指丢弃农村传统底蕴:未产生痛感的喜剧

赵本山被指丢弃农村传统底蕴:未产生痛感的喜剧

摘要:赵本山农村底蕴,赵本山被指丢弃农村传统底蕴:未产生痛感的喜剧,赵本山做什么才不会被嫌弃?赵氏喜剧的“没落”
赵本山农村底蕴 赵本山做什么才不会被嫌弃?

祝东力认为,赵本山的喜剧化风格,农民一方面作为落伍于时代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又小黠小坏。这样,他扮演的人物,一方面很卑微,另一方面又不值得同情,结果就成了不会产生痛感,也不必给予人道同情的纯粹的喜剧对象。

赵本山农村底蕴 赵本山做什么才不会被嫌弃?

赵本山显然明白,逗乐观众才是演出的最主要目标。“观众爱看”“为大众服务”一直是他的口头禅。“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学习也累,生活也累,所以对喜剧要求简单了,他们不想在看的过程中分析这个分析那个,笑就是笑,一句话也许就笑了”。赵本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道。

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肢体、无底线的自嘲、相互的揶揄讽刺,都成为赵氏喜剧逗乐观众简单粗暴却有效的元素。

一个大规模的笑的时代

乡土题材的艺术创作中,从来就不乏喜剧的元素。《阿Q正传》中的阿Q,言论行动中的矛盾、纠结,无不带着喜剧的讽刺;《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作者高晓声也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将陈奂生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进城后的自卑、自大、心思算计展示得淋漓尽致……

鲁迅、高晓声等一批乡土作家用戏虐的语言、喜剧的舞台,将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活、精神状态的悲剧当作喜剧来写,这种强烈的“反讽”效果,让观赏者总会笑中带泪,“一曲结束”带来的是无限的思考。

媒体评论员蔡宁祯谈道,中国农民文学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鲁迅的国民性批判到赵树理的“山药蛋”派写实,从解放初期的新农民形象塑造到后来乡村风情的多元化展现……作者对笔下的农村和农民,有眷恋也有批判,有同情也有鞭策,有赞美也有揭露,既有真实的笔触,也有深刻的思索。然而到现在,一些作品已经失去了戏虐中的内涵,仅靠取笑和哗众取宠来取悦看客。

祝东力向法治周末记者提到,近些年农村题材电视剧所呈现的中国农村,大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即使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难题,也往往被出人意料地轻松化解。

他表示,这类电视剧最大的卖点、看点就是笑:农民的无知,可笑;农民的简单直爽,也可笑;农民的狡黠计算,更可笑。这里所呈现的,是一个妙趣横生、乐不可支的喜剧世界。

总是带着干部帽,身穿四兜中山装出现的赵本山,将农民的喜剧形象表现得妙趣横生。作家余秋雨曾评价赵本山:赵本山及其小品艺术拨动了时代的笑神经,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大规模的笑的时代。

2002年播出的《刘老根》是赵本山最早执导的电视剧。一个退休的老支书带领大家搞旅游餐饮业致富,幽默诙谐的风格是赵本山最擅长的老戏路。这也是首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挑大梁的农村喜剧。

据赵本山创立的本山传媒官网显示,以刘老根为品牌的刘老根大舞台目前在沈阳、北京、天津、深圳等地共有9家。据《沈阳日报》报道,2012年,以“二人转”演出为主的刘老根大舞台的年收益高达2.5亿元,号召力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