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他关了投资12年的打假网站。
网站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还在名字后面加上了颇具侦探味道的“007”。
“网站浏览量走低,空耗人力财力。”王海计算着成本。
仍然保留的是传统的热线模式。在北京大海商务顾问有限公司,8名工作人员去年接到了1200个咨询和提供线索的电话。
王海强调,打假线索不都来自于热线,更多的是靠他业内的资源,客户传客户。
退出舞台中央
这些年,职业打假人已经成为一个行业。不再像20年前,王海就是打假的代名词。
“想当年,王海现象,那是不得了的。”武高汉回忆。
武高汉是中国消费者协会原副秘书长,20年前,当王海作为“打假第一人”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后,当时全国有3000多份报纸,没有哪家报纸、哪家电视台没参与报道的,“当年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几十年来都罕见。”
武高汉特意把王海请到中消协,集体讨论“王海现象”。
参与过王海打假报道的一位记者回忆,经常是,王海刚到一个打假现场,立刻有二三十家媒体蜂拥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