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这个研究院,2015年向河北省政府申请资金时却盖章确认,张卫江教授和徐姣博士的“500公斤/年10B同位素产品工业化实验已于2011年4月完成,并于2012年12月结题验收……本项目中试已在天津大学完成,现进行产业化试验、产品应用及下游产品研发”。
不只一个中邯硼业
工商资料显示,2015年7月17日,山东宝润硼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山东高密成立,经营范围包括硼稳定同位素系列产品。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张卫江占股14%,认缴出资额420万元。
高密新闻网的文章称,宝润硼业项目投产后年产100吨硼同位素及系列产品,可实现销售收入20多亿元。
孙秀启是宝润硼业股东、董事兼总经理。他说,公司对张卫江的技术深信不疑,因为公司曾多次考察,且张是天津大学的教授、博导,又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科研。
孙秀启说,公司与张卫江技术团队签订的是技术转让合同。他没有透露技术转让费的具体数额。《大众日报》的一篇报道说,公司投资5000万元购买张卫江的技术。
孙秀启说,目前宝润硼业投资已有1亿元,设备还没上齐,计划2017年年底或2018年年初投产。
中邯硼业还没找到接盘的人,订购的设备大部分是异型,白送都没人要。
将近一年里,王增良10余次找到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等部门讨要说法,最有希望的一次是今年3月8日,化工学院、发展研究院各一名副院长共同接见了他,约定拿出一个解决方案,但此后便没了下文。
6月20日上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随王增良来到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希望见到“说了算的领导”,看有没有解决方案。化工学院办公室负责人答复,办公室联系过张卫江、徐姣,但他们不来,学院也没办法,办公室会向上级汇报王增良的要求。